【城市大脑的“眼疾”与升级:解析高文院士提出的“数字视网膜”体系】近几年来,城市大脑概念可谓如火如荼。
相比于前两年大家对这一概念比较陌生,如今相信大部分读者应该都已经知道,所谓城市大脑的基本内涵,是指用公路上的大量摄像头,来识别车流、车牌和车辆,以及一些路段广场上机遇摄像头执行人脸识别和人流判断。
但目前这些“智能摄像头”识别出的数据,本质上无法做到汇融与底层打通,而是只能各自为政。后端的AI也就只能偏听偏信,无法进行完整的交通场景分析,给出真正的“智能建议”。
那么如果让识别和推理的全套AI能力都发生在摄像头里呢?这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端侧算力不够充沛,无法支撑复杂的计算。如果在每个摄像头都加载大量AI算力和专用硬件模组,那将是一笔无法负担的成本。而且想要让AI全局化理解城市,各摄像头也必须进行全局汇总。
哺乳动物的视网膜的一个特性,是它隐藏在大脑和双眼之间,沉默着充当人类智慧与世间万物的翻译。我们的视网膜,其实并没有传递给大脑真实的画面和色彩,而是对这些“数据”进行了优化,让我们的大脑直接处理可感可理解的视觉信息。
而今天城市大脑与万千摄像头之间,需要加装的就是这样一层“数字视网膜”。这是一场城市智能产业升级的开始。
我要评论
最新评论
更多评论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