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蜜专访

INTERVIEW
启山

启山:科幻让我欲罢不能

启山在德国科隆

启山,北京人,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他又去到美国进修,在哈佛医学院做了两年博士之后开始从事制药的相关工作。

他从小就喜欢给表弟表妹讲故事,自己在看小说、动漫、影视作品的时候也会主动思考故事怎么编才会好看,经常会脑洞大开有无数的联想,只是当时没有写作的习惯也没有记录下来。直到有一天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梦,醒来后十分兴奋,觉得一定要记下来,如此便开始了他的写作之路。

启山现在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制药公司做研究工作,虽然不能集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写作,但是因为喜爱,他坚持在闲暇时间写东西。写作是他目前的生活中最有趣的部分,他还想有一天可以全职写作,脑中一直有一个让他感到十分满足的画面:读者回家坐在沙发上,捧着他的书,尽情享受他编的故事,然后说一句“好过瘾!”。他希望尝试写各种类型的故事,因为每一种类型都有所不同,“写幻想类小说锻炼构架虚幻世界的能力,写爱情小说锻炼描绘细腻感情的能力,写推理悬疑小说锻炼构思情节逻辑的能力,写冒险类小说锻炼推动剧情的能力,恐怖小说锻炼营造气氛的能力”。

他曾在网上写过带有玄幻色彩的都市爱情小说,有很不错的点击率,而他的一部长篇科幻悬疑类小说有望在明年出版,带有惊悚风格的科幻、悬疑类小说是他最喜欢的,要是自己的小说影视化,可以坐在电影院看到由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,就是一件更美妙的事了。学习、工作以及在国外的经历都对他的写作有很大帮助,他说只有多体验生活,接触社会,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才能写出更真实更鲜活的东西。

作为科幻迷,启山与我们分享了他和科幻的那些事儿。

Q:你是如何爱上科幻的?

A:小学买了《机械战警》和《终结者II》的录像带,看了几十遍,从此就对科幻欲罢不能了。当然我也是《科幻世界》的粉丝。以前学业重,并没怎么参加科幻活动,现在工作了,没有了学习压力,可以重拾儿时的乐趣。

Q:科幻为什么这么吸引你呢?

A:我觉得科幻就是科技发展对人和社会能产生何种影响的幻想故事。很多科幻作品都以悲剧作为结尾,所以有人说科幻是宣扬“科技危害论”、是反科技的,其实并不是这样,我们只有料事在前,把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先想到,写出来,引起讨论,提出解决办法,看看能否避免负面情况发生,我觉得这就是科幻最积极的意义。科幻对开放想象力、指引科技发展方向也是有重大意义的,很多科幻作品中的技术,后来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。

Q:分享几部你喜欢的科幻作品吧。

A:最喜欢科幻作品太多了。小说的话,《移动迷宫》很好看,悬念层层相扣,不过很多人不把它定义为科幻。也很喜欢樱坂洋写的《All You Need Is Kill》(《杀戮轮回》),电影版叫《明日边缘》,其中对无限再生、外星人入侵、时间武器、和人物内心变化,都刻画得相当到位。情节悬念环环相扣,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。

Q:哪个作家对你有过很大的影响?

A:史蒂芬·金的作品对我影响比较大。作为美国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,他把多种元素融入到科幻作品里,很多时候他的科幻脑洞只是对故事背景的解释而已,“软”到不能再“软”,但非常畅销。所以只要写出好看的故事,科技概念不需要太复杂,科幻也能成为大众文化。

启山与郝景芳合影

Q:前不久你作为志愿者参加了雨果奖的颁奖典礼,是不是很激动呢?

A:雨果奖和世界科幻大会是真正的幻迷之家,满眼见到的都是和幻想类作品相关的东西,一到会场就有回家的感觉。而且能亲身见证同胞获奖,我是相当激动的。当台上颁奖者念出郝景芳的名字时,我不自觉地喊出一声“好!”旁边的老美被我吓了一跳。我作为志愿者帮助了国内来的单位办爬梯、做翻译,认识了郝景芳和刘宇昆,还合影了,不虚此行。

启山与铁王座

Q:国内外的科幻是不是存在很多差异?

A: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参加这个颁奖典礼你会发现美国对幻想类作品的划界不是很清楚,你会看到《星球大战》《权利的游戏》和《哈利波特》的展品都混在一起。而在中国,你绝不会看到《三体》和《西游记》放在一起。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幻想文学包容性强,也可能是因为美国玄幻魔幻历史较短,一直都是和科幻混在一起发展的。而中国神话故事源远流长,科幻则刚起步,所以无法放在一起。

Q:又一位中国作家获奖,有没有觉得未来中国的科幻很有希望?

A:中国的科幻肯定会越来越好。更多的作家获奖,必将引来媒体的更多关注,让大众更了解科幻。不过大众了解之后,愿不愿意继续看科幻,还是个问题。之前就遇到过有人“只知中国有《三体》,不知中国有科幻”的尴尬。如果科幻想要大众化,大量“软科幻”的出现是必需的,而且要和科幻影视动漫的崛起相辅相成。个人认为很多“硬科幻”作品想要影视化还是有困难的。毕竟影视的重点和大众的兴趣点都是人物和故事,而不是艰深过硬的科学理论。

Q:这一次的参赛作品《索魂汽车》得到了很多的支持,小说的灵感来自哪里呢?

A:我每天开车上下班,有的时候会觉得很疲劳,如果车能自动载我回家就好了。而且很多科技公司都在研发自动驾驶系统,所以我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“接地气”的科幻小说,具有一定的时效性,讨论一下自动驾驶汽车的各种好处和隐忧。它们在服侍人类的时候,是不是也剥夺了人的很多权利和生活乐趣? 我们如果可以用脑电波控制它们,那么它们能不能反过来入侵我们的大脑?它们是否想要自己上位,鸠占鹊巢?就算汽车可以自动驾驶,但整个交通网络系统不给力怎么办?或者相应的法规跟不上怎么办?又或者保守派仍选择亲自驾驶,然后事故频出怎么办?不过无论如何,我还是希望能早日用上这个系统,好解决各大城市的拥堵问题。

Q:你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影视化,那这一篇小说希望怎么做呢?

A:这个短篇就可以直接拍成一个几分钟的视频。道具只需要一辆车即可。如果要拍成90分钟的电影,那还可以加很多剧情。例如一开始提到的在汽车里死去的情侣,可以增加类似死者的数量,做成连环凶杀案的模式,其实凶手是自动驾驶系统。警察来破案,男主角阿亮作为设计系统的工程师,不得不协助警方,几经调查,仍无结果,最后未婚妻还是被智能系统“调包”了。而且“调包”后的故事也可写很多。黑衣老人也可以加很多梗,他为什么坚持不用自动驾驶系统?他为什么深夜从小树林开车出来?甚至让人怀疑他就是凶手也行,总之很多情节都可以再开发。

版权声明

此篇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欢迎登录青蜜

记住我忘记密码戳这里

登 录

没有账号点此注册

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